微动态丨受二战与经济危机影响,丹麦国内经济与城市转型发生了哪些变化?

懒猫闲谈   2023-03-25 07:42:58

引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丹麦曾经一度因战时国内遭到破坏和国际市场不景气等因素而深陷经济危机,这归因于战争时期纳粹德国“保护”政策造成的经济失衡和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后遗症”,“‘二战’结束之初的丹麦是欧洲经济增长率最低的国家。”

一、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衰退与城市的转型


(相关资料图)

尽管全国公众对于战后社会秩序的复苏、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充满期待,然而国内萧条破败的现状直到“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生效后才开始转变。

因此,战后初期的困境相较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的大规模经济危机,它不仅持续的时间短,有利的外部因素(即来自美国“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也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它的影响力,并且使全国的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了复兴期。

因此,此处将丹麦的第二次重大经济危机定义为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后的世界性经济萧条期。由于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内经济状况逐渐趋于兴盛,此时,无论是当政者,还是城市规划者,普遍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这一时期良好的经济状况似乎已经被看作是常态,有利的经济形势也促使城市建设水平的普遍提升,以托马斯·霍尔的描述为例:

“由于当时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几乎已经被视为了自然规律,多数城镇不仅依靠不断的扩张来维持自身的发展,而且它们还在通信系统的建设方面进行了巨大投资。

在交通建设领域中,更适宜的港口与现代化的渡轮将哥本哈根和西兰岛与菲英岛、日德兰半岛、瑞典以及德国之间连接起来。”

经济的盛况一直持续至20世纪70年代初,在随后的经济衰退期,受到影响最大的是首都和一些大城市,失业率的上升和经济增长的停滞都减缓了它们进一步扩张的趋势。同时,经济的衰退直接

导致城市建设出现了扩张速度变缓和建房速度下降的局面。20世纪70至80年代,由于受到国际性经济衰退期的影响,导致丹麦主要城市的发展速度有所减缓,尤其是那些传统和新型的大城市。

其中相较于邻国挪威首都奥斯陆、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哥本哈根几乎未进行过新一轮的城市扩张建设。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部分中小城镇规模的进一步扩张。由于这些地区相较于大城市工资的水平普遍较低,劳动力群体的分布也较为稳固。

而受到“工业生产的结构调整”,和“国家制定支持外围地区发展的补贴政策”的影响为它们短暂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尽管经济危机对于包括丹麦在内的北欧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是相较于西欧国家,它们所遭受的冲击却并非十分强烈。

经济学家将原因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北欧国家的城市规模是建立在农业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它们与西欧国家相比,传统的工业产业中心相对较少,尤其是丹麦相较于邻国挪威和瑞典,它的自然资源储备更缺乏,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也更加薄弱,因此这一时期相对并未出现大规模的工业动荡。

同时,当面临经济危机的时候,通常北欧国家有机会选择灵活有效的方式来应对,既获得了经济转型又促进了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由于政府长期在城市的运行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无论是在工业区的建设方面,还是在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方面,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确保它们免于可能出现的经济困境。”

经济模式的独特性促使政府能够在遭遇困境时,在更有效地发挥职能的同时完成城市发展的转型。

丹麦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不仅在城市规划与管理方面有所调整,而且城市从业人口中所从事的产业结构上也发生了改变。

根据相关城市史学家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经济的萧条所导致的社会变革对于欧洲城市本身具有较大的冲击作用,同时传统的城市秩序也因此而发生了改变:

“长期处于领先水平和主导地位的西欧国家,它们在处理城市所面临的新问题时普遍缺乏创新的思维和应对问题及时处置的效率;

与此同时,北欧国家受益于自身具有较高的创新性、社会公众对于城市具有更高的自制力以及在其他产业(如教育和社会服务业等)的建设成效而显现优势。”

由于20世纪80年代渺茫的经济前景,导致业内人士普遍对当时城市的运营、市政规划的实施以及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等方面感到忧虑不安。

首先,生产模式的改变、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以及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等领域,这些新时代的新因素都使得工业和服务业领域的效能大幅提升。

由此引发的有关“大工厂和大规模生产基地的存废、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工业生产模式”,成为了这一时期充满争议的焦点。

其次,由于生产模式的调整与技术水平的提升,使企业和工厂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有所下降,在全国的城市失业率普遍居高不下,而城市中存在过多的失业人员也更易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结言

再次则是关于新时期的城市是否需要制定新规划建设方案事宜这一问题的探讨:鉴于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水平相较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的状况截然不同,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在中小城镇,它们的规划建设基本趋于完善,以往60年代那种留存着大片待开发的土地,需要市政当局与规划建设者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的情况基本不复存在。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