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朐县聚焦学生成长、产教融合、职教服务,深化职教改革创新,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省首批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立项建设单位,有关改革经验被《人民日报》刊发推介。
“四融驱动”按下学生成长“加速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临朐县立足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最新需求,推进岗课融合、赛教融合、专创融合、职普融通,构建学生发展一体化培养体系。
一是“岗课融合”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大力实施教学提质升级专项行动,深度调研行业企业人才、技术等需求,开设融合岗位50个,编制课程150余门,切实将职业岗位所需融入专业课程和日常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同时,创新建立素质测评指标体系,针对职业学校学生思想品德、职业素养、实践能力等7大方面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赛教融合”推动学生个性成长。将各类技术技能型比赛作为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有力抓手,加强职业技能大赛研究与指导,建立县、校两级层层举办技能大赛机制,形成学校、教师、学生人人参赛、逐级竞赛的工作格局,加快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先后获国家和省级职业技能大赛金奖11项、银奖13项,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连续十年进入“潍坊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十强”。
三是“专创融合”指导学生就业创业。立足县域铝制品、新材料等骨干产业和新兴产业需求,不断强化专业建设,打造省市重点专业9个、品牌专业7个,与县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相适应的专业布局基本形成。深入开展学生专业技能等级认定,积极推进全省“1+X”证书制度试点,结合不同专业类别,编制创新创业指导教材3套、就业指导教材4本,强化就业心态、技巧等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目前,全县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满意率均达100%,先后培养出“全国技术能手”王建磊、“2020山东省循环经济年度人物”——明硕环境科技集团董事长史建明等一大批优秀中职毕业生。
四是“职普融通”助力学生全面成才。探索建立小初高一体化生涯规划体系,建立生涯规划名师工作室6个,评选生涯规划设计案例13个,开展课题研究20项。创新县域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发展的实践样态,开展职业启蒙、职业体验,建立市县职业体验实践基地12个,依托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职业体验实践基地组织全县初中学生进行职业体验,开发涵盖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电子与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石油化工等6大类22个专业领域的职业体验课程144节。全面推进职教高考试点,与高职院校开展“3+2”“3+1+1”分段培养,助力更多职教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同时,支持高中学生自愿选择转入中职学校参加职教高考,推动中考招生由一考定终身向多次选择转变、由学生被动选择向自主需要转变。近年来,先后向省内外本、专科高校输送学生2000余名,每年升入高职院校学生占比达70%以上。
“三箭齐发”释放产教融合“催化剂”
临朐县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积极推行“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定向双元、订单培养”合作机制,进一步拉长加宽增厚产教融合链条。
一是构建“校中厂”合作育人机制。创新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经常性对话协商机制,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确定培养方式,由企业为学生配备专职“师傅”,推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引进临朐县华晨汽修厂等2家企业进入职教中心学校,建立门窗制作、智能焊接、数控加工、电控组装等7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打造工学结合的“校中厂”。
二是创新“订单班”精准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临朐县智能制造集团、焊接协会等联盟作用,依托县内华建铝业、华特磁电等龙头企业,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园2处、县级公共实训基地1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7处。健全完善现代学徒制,先后与青岛英派斯、北汽福田、蓝帆新材料等46家县内外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建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和实习就业管理体系,开展订单培养、冠名培养,实现共同招生、共同管理、共同育人。
三是开辟“应用型”人才培育路径。立足县域产业发展急需,推动职业学校转型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档次,挂牌成立临朐铝产业学院、临朐文旅产业学院、潍坊市技师学院临朐校区,培养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年可培育应用型人才450名。
“三力齐聚”搭建职教服务“新平台”
临朐县立足县域经济发展需求,不断提升职教服务能力,大力开展各类社会培训,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一是织密社会培训“服务网”。依托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和县内职教集团,创新建立“培训超市”,下设40个培训点、14个乡镇培训联系点,通过定向培训、以工代训、闲时培训等形式,推广新知识、新技术,职业教育向乡村和工厂不断延伸,形成辐射全县的社会培训网络。
二是打造社会培训“资源库”。充分发挥乡镇培训联系点作用,收集社会培训信息,及时掌握社会培训需求。依托职业学校优势专业,联合高等院校成立专家团队,研究制订社会培训计划,先后储备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企业新型学徒制、乡村旅游等一大批优质培训项目,培训能力达到每年6000人次以上。
三是探索社会培训“新模式”。将培训课堂搬进生产一线,通过上班前集中授课、工作中分类指导、下班时集中点评等方式,帮助企业节约生产成本,提升工作效率,累计帮助企业培训提升技术工人1.2万名。同时,依托各专业合作社成立技术服务站,利用周六、周日开展大棚果、奶牛等特色农业项目培训,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种植养殖户近距离接受前沿技术指导,先后培养各类农村技能人才、种植养殖户能手等2.5万人次。
作者:窦硕强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